1、盛庸是靖难之役时期杰出的明军将领,曾在东昌之战大败燕军,斩杀燕军名将张玉,使得形势对明军大为好转。
2、盛庸辞官后,多次遭到弹劾,被指有异心,盛庸无奈,于永乐元年(1403年)选择自杀。 建功靖难,屡立战功 洪武年间,盛庸官至都指挥。
3、在舆论下,盛庸不得不辞官回家。但是朱棣还是不放心盛庸,随后盛庸被迫自杀。让我们来介绍一下。盛庸,是靖难之役的中央军主要将领之一。
4、去世时间:1403年 主要成就:多次击败朱棣 官职:平燕将军 盛庸——靖难之役的中央军主要将领 洪武年间,盛庸官至都指挥。建文元年(1399年),盛庸以参将的身份跟随耿炳文伐燕王朱棣。李景隆代替耿炳文后,他又隶属李景隆。
“事急,能帅周长等殊死斗”参考译文:情况紧急,朱能率周长等殊死战斗。原文出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三》:【原文(有删节)】朱能,字士弘,怀远人。父亮,从太祖渡江,积功至燕山护卫副千户。能嗣职,事成祖藩邸。
朱能独自与三十名骑兵敢死队追奔至滹沱河,跃马大呼冲向南军。南军数万人望风披靡,被踩死者甚多,三千人投降。成祖亲自写信慰劳朱能,并进升他为都指挥佥事。朱能随军支援永平,赶走吴高,攻克大宁。返回后,统领左军。在郑村坝打败李景隆。
翻译:今举事连得胜,小挫辄归,更能北面事人耶:现在起兵连连获胜,一点小挫折便要回师,还能面向北辅佐人君吗?举事:指发动武装起义。挫:挫折,这里指战败。辄:就。事:辅佐。
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也十分恐惧,这时,朱能和姚广孝一起劝朱棣放手一搏,朱棣最终同意,开始暗中准备起兵。
年的六月,朱棣顺利渡过长江,燕军直逼都城南京。待拿下南京之后,朱棣如愿称帝。这之后朱棣开始对靖难时期的功臣逐一进行论功行赏,其中朱能因战功显赫而被封为成国公,所得封赏仅次于丘福。
朱棣称帝时,张玉已经战死,在封赏众将时,丘福被封为淇国公,为靖难第一名将,朱能被封为成国公,为第二名将。张玉被追封为荣国公。
在张玉死了之后,作为长子的张辅便继承了父亲的职位。于是这便有了官二代之称的缘由,但是张辅并非是无用之才,他自己本身智勇双全,聪颖过人,他早早的就跟随了父亲一起作战,所以他就有了一定的作战经验。
最终,当时已经七十五岁高龄的名将张辅,就只能眼睁睁看着明朝的精锐军队被屠杀,自己也死在乱军之中。 客观来说,张辅一生,战功无数,比起历史上很多比他更有名的名将,张辅其实更配得上名将这个称呼。
然而,在人生的最后一战,他积累一生的军事才能却无法施展,最终在他熟悉的战场上死于非命。 他的人生曾经历过怎样的辉煌,为什么又会黯淡退场?他的战死,是英雄垂暮?还是另有缘由? 张辅是个“将二代”。
张辅是靖难名将、河间王张玉的长子。燕王朱棣起兵时,他随从父亲力战,任指挥同知。建文二年十二月(1401年1月),张玉在东昌战死,张辅继承父亲职位。随从朱棣在夹河、藁城、彰德、灵璧等地战斗,都立下功劳。
首先是张辅他父亲,靖难直接牺牲在战场上了,而且是为了救永乐才牺牲的,那时候他儿子都还小,大的才十来岁,所以永乐当了皇帝心理愧疚,给了张辅一家很多补偿。
第一代:张辅,永乐六年(1408)晋封英国公。死后追封定兴王,谥忠烈。第二代:张懋,景泰元年(1450)袭封。死后追封宁阳王,谥恭靖。第三代:张仑,正德十年(1515)袭封(张懋之孙,张锐之子)。
1、东昌之战是靖难以来南军的第一场大捷。惠帝朱允炆十分高兴,建文三年(1401年)正月恢复了齐泰、黄子澄的官职(建文元年十一月两人被罢免,但仍作为智囊留用;至是恢复齐的兵部尚书和黄的太常寺卿职务),并以东昌大捷告太庙。
2、盛庸搜集朱棣的档案,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渐渐摸清了朱棣的进攻套路和方法,即以骑兵突击侧翼,正合奇胜的军事策略。
3、十月廿五,领军从通州折南,沿河昼夜兼行,袭擒监仓哨所百余人,南军遂不知燕军动向。十月廿七到沧州,敌军守将徐凯尚在修筑防御中,将士来不及换上战甲即投入战斗。燕军大将张玉(一说朱棣亲自)帅部队肉搏攻下沧州城。
4、东昌战役是靖难之役的一部分。发生时间在1400年12月25日,参战方式燕王朱棣军和明朝建文帝军。
5、济南之战后,南军因撤换主帅取得主动优势,遂主动发动讨伐战。建文二年(西元1400年)十月,朱棣闻报南军北上,主动南下迎击,明令征辽东,暗派徐理、陈旭在直沽(今天津市中)修浮桥,以绕过青县、长卢的南军防线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