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世界杯要在冬季举行英文,欧洲杯中央直播

2023-06-25 20:19:57 体育 叶姐姐

为什么世界杯要在冬季举行英文,欧洲杯中央直播

为什么世界杯要在冬季举行英文

樱花提前盛放,可能预示着全球气候危机

2021年3月底,日本京都的樱花迎来1200年来最早盛花期。几天后,魏科通过头条号@科学有温度魏科 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城市化导致的热岛效应是樱花早开的主要原因,但这只是全球变暖的冰山一角,“两极冰雪消融加剧,生物灭绝速度加快,海洋热浪频发,森林火灾频现,更大规模的气候危机即将到来。”

43岁的魏科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内容包括季风、暴雨洪涝、高温干旱等极端气候的大气动力学过程。在今日头条,他还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科普作者。生僻的气象名词经过他的解释,立马能和普通人产生联系:连续5天平均气温低于10摄氏度,意味着凛冬将至;局部地区有大到暴雨,要警惕洪涝危险和人员伤亡;东太平洋上有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我国北方大概率会出现暖冬……

做科普7年,魏科收获了近24万粉丝。通过他的视频和文章,有朋友在暴雨天气中躲过了危险,有粉丝在冬天提前购入空调熬过来年酷暑,还有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关注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

生活中的魏科(受访者供图)

01

能“救人”的气象学

魏科和气象学结缘,源于1998年那场特大洪水。彼时,他18岁,刚参加完高考。

公开报道显示,当年不仅南方的长江、钱塘江、闽江,就连东北的松花江、嫩江流域也遭遇了洪水,抢险部门甚至征用了长江上装煤的大驳船,用沉船堵住决口。

看着电视里的救灾画面,魏科心里产生了疑问:洪水从何而来 为什么会发生在1998年 除了疑惑,还有感慨:如果能学好气候知识,早一点预知灾害,也许可以救人。

填报志愿时,魏科选择了相对小众的气象动力学专业。用他的话说,这门学科最主要的学习内容是在动力学的基础上,通过数学、物理的方式了解自然过程。博士毕业后,魏科进入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继续从事相关研究,主要方向是平流层动力学,即“距离我们头顶10公里到50公里区域内的大气动力学变化过程”。

在研究中,魏科发现,北极区内存在一个绕极一圈的西风急流,该急流的强弱会影响冬季冷暖事件的发生。这意味着,极寒天气的“发动机”可能不在地表。这一发现对学界至关重要:它不仅能预测寒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何全球变暖后冬季依旧寒冷。

魏科在视频中解释极端寒潮和全球变暖的关系

随着研究深入,魏科也找到了18岁时问题的答案。原来在1997年,赤道东太平洋附近发生了上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该区域水温的异常升高影响了大气环流,进而引发次年长江流域的极端降雨和洪涝灾害。

气候与人的联系总是似远又近:普通人或许不知道厄尔尼诺事件,却对1998年的洪水记忆深刻。也正是另一场广为人知的气候灾害,促使魏科产生了做科普的想法。

2012年7月,暴雨突袭北京,致79人丧生。魏科记得,自己是看着雨一点点下起来的。有朋友开着车打来电话,说只有雨刷不停运作才能看见路。魏科告诉对方,“要不下车在路边等会儿吧”。最终,朋友弃车回家,有惊无险。但还有很多人,被暴雨困在了车里,甚至失去生命。

“有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年轻爸爸被困深水中,没挺过来,这件事对我冲击很大。”魏科说,若能在气象灾害发生前做好准备,把极端天气、防灾减灾等信息传达到位,也许可以避免一些生命和财产损失。

由于工作繁忙,从有想法到真正面向公众科普,魏科又用了4年。

2016年,他注册了头条号,并将其命名为“科学有温度魏科”——在魏科看来,科学不只是冰冷的数字和大型仪器,“也可以是温情的,可以共情的,会给人带来心灵的慰藉。”

此外,温度也和魏科的研究领域有关。和暴雨、洪水和地震不同,全球升温是渐进式的,他想通过科普向普通人提示危机的紧迫性。

魏科在今日头条上的账号叫“科学有温度魏科”

02

科普有温度

如何让普通人全面系统地理解沙尘暴 魏科做了一段约12分钟的视频。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漫天黄沙、能吹到大树和电线杆的风暴,他还加入了可量化的数据。以2002年3月的北京沙尘暴为例,当时,沙尘暴累计时间近100小时,总降尘量高达3万吨,“沙尘分摊到每个人足有2公斤”。

沙尘暴的影响这么大,那它是如何形成的 魏科解释,沙尘、大风和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人类无法改变天气系统,只能尽量减少松散沙土区域的面积。”而栽种防护林,防风固沙是预防、抵制沙尘暴的有效手段,比如许多人熟悉的三北防护林。

魏科在视频中分享沙尘暴带来的影响

在今日头条,这段视频的播放量超55万次。有读者感慨:“视频条理清晰、有理有据。”还有人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经历:“我就在西北地区,前几年沙尘暴特别厉害,近两年明显减少了。”

除了视频, 生机大会上,魏科作为创作者代表上台分享

03

科学家该做的事

比起宏观的“保护环境”或“气候变暖”,魏科有时会给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建议,“当灾害无法避免时,应告诉人类能做什么来减轻损失。”

2022年5月初,华南地区较全国更早进入汛期,中央气象台预报了广州将有5天的暴雨,魏科适时在头条号上解释了降雨频繁的原因。

同年7月,上海连续发布多个高温红色预警,最高气温追平了历史记录。魏科在文章中提到,部分城市已出现高温致死个案,建议停止午间户外作业、暂停户外活动。

魏科在微头条中提醒大家暂停高温期间的户外作业

还有一次,魏科在冬天就预测到了来年夏天会出现持续极端高温天气,建议粉丝们提前购置空调。那些听了劝告、备好空调的人,最终舒适度夏。

正如气候变化是缓慢发生的,气候学知识带给人的改变也是潜移默化的。

在评论区,也有人认为魏科“大惊小怪”,甚至有人用恐龙灭绝的例子试图说明“变化才是永恒”。魏科意识到,他需要用更形象的比喻,让普通人了解全球变暖的紧迫性。“以前的气候变化,相当于人活到100岁会死。现在的气候变化相当于人活两周就死。”他说,寿终正寝是正常现象,“但活两周就死,需要马上送医治疗。”

对魏科来说,评估气候学科普带来的影响并非易事,他能做的是给粉丝们提供一个认识世界的视角,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讲述雷电雨雪背后的原理和影响,吸引 做科普七年来,魏科也能欣喜地感受到一丝转变:“以前讨论气候变化,总有些人会和我吵架,认为我小题大作,现在吵架的人越来越少,可能大家在潜移默化中也听进去了一部分。”

2022年底,有网友在私信中向魏科提问,说其在网上看到一张北极熊躺在紫色花海中酣睡的照片,联想到冰川消融,想问问魏科怎么看。

魏科解答称,气候问题要具体场景具体分析。就此,他和国内首个完成地球三极科学考察的高登义先生探讨过多次,了解到北极熊在夏天也会到陆地生活,所以“北极熊酣睡花海”不一定就是因为冰川消融。但他仍为网友的提问高兴,“说明普通人也在关心全球变暖了。”

粉丝在评论区留言,呼吁关注环境和气候变化

还有粉丝看了他的分享,留言讲述自己在重庆经历的高温,感谢魏科呼吁大家正视极端天气。有时,他也会在评论区和粉丝互动,看到粉丝对专业知识理解有偏差时会耐心解释。

科学家融入社会重要吗 对魏科来说,答案是肯定的,“或许一辈子只做科研也是一种幸福,但通过和公众建立联系,我更深刻地认识科学的内涵——除了探索未知,还要把已知的东西传递给更多人,这是科学家该做的事。”

欧洲杯中央直播

央视体育明晨直播:女足欧洲杯-半决赛(德国-法国),客户端直播

明天是2022年07月28日,星期四。

央视体育直播赛事

02点55分,2022女足欧洲杯-半决赛(德国vs法国),孙思辰解说,客户端直播。

13点30分,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第二赛段-互助到贵德,客户端直播。

21点00分,世界极限飞盘俱乐部冠军赛,客户端直播。

为什么世界杯要在冬季举行英文,欧洲杯中央直播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