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上海费德勒纳达尔hl,费德勒纳达尔最近一次交手

2025-05-21 4:12:05 赛事 叶姐姐

本文目录一览:

1、费德勒和纳达尔谁更厉害费德勒纳达尔交手记录

同年3月,费德勒和纳达尔在印第安维尔斯大师赛16强的比赛中相遇,这是他们第三次在这个赛事中的交手。费德勒以直落二的两盘比分6-2, 6-3获胜,取得了生涯对战纳达尔的三连胜。 4月,在迈阿密大师赛的决赛中,费德勒和纳达尔再度对决。

这一结果明白无误地指明,纳达尔正手得分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更小,而效果更高。由此断定, 从得失分来说,纳达尔的正手优于费德勒 。

如果你问的是现在,那么我只能说纳达尔比费德勒强一点点,一个31岁、一个25岁;一个有家有孩子要照顾的人、一个是没结婚的单身青年。无论从哪个方面讲,现在的费德勒都没有足够的精力和体力和纳达尔拼了。但是如果说巅峰时期的两个人,那费德勒的成就绝对是空前的。

还是费德勒厉害一点。在今年的ATP年终总决赛上,费德勒轻取纳达尔,由此可见,费德勒还是胜纳达尔一筹的。

费德勒与纳达尔的交战记录显示,瑞士球王以12胜6负领先西班牙天王。 在2008年的温网决赛中,纳达尔经过五盘激战,以6-6-6-7(5)、6-7(8)、9-7的比分战胜费德勒。 同年,纳达尔在法网决赛中以6-6-6-0的比分直落三盘击败费德勒。

第四盘,费德勒再次展现出自己的实力,以6-3的比分将比赛拖入决胜盘。然而,在第五盘的较量中,纳达尔没有给对手任何机会,以6-2轻松胜出,最终以3-2的总比分赢得了这场史诗般的对决。这是纳达尔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首次夺得澳网男单冠军,同时也证明了自己在大满贯赛场上的统治力。

2、为什么费德勒打不过纳达尔

在2012年法网进行时,费德勒的好友、14届大满贯得主桑普拉斯道出了其中的原因,他认为瑞士人在比赛中的心态波动是失利的主要原因。美国网球杂志主编提格诺在2015年法网开赛前作出新的解读:纳达尔的蛮力打法对费德勒比较奏效,纳达尔更多是靠蛮力击垮对手,纳达尔在法网对费德勒五战全胜。

心态问题。全世界的人都说纳达尔是红土王,这个给了他莫大的信心。而费德勒总是在红土输给纳达尔,所以信心和心态上就有很大的压力。刚才说过了发球环节,那么其他的环节也是一样。尤其网前截击等需要冷静的判断。

总结来说,费德勒输给纳达尔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心态波动、比赛风格差异以及体能和力量上的不足。尽管费德勒在其他场地类型上表现出色,但在红土场上的失利依然成为他职业生涯中的一大挑战。

首先,他们技术风格是不同的,奶牛的正手进攻很突出,可是现在网球场地速度普遍在降低,所以他的优势难以发挥,而僵尸和豆子则很喜欢慢慢磨,所以技术方面奶牛就输一筹。

再有,心理上的优势,也是纳达尔常常击败费德勒的因素。费德勒在红土场上对纳达尔时,常常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也是让人很惋惜的。所以,费德勒带着这种并不适合红土场打法的打法来打红土可以击败其他的红土高手,却一直无法攻破纳达尔的壁垒。

因为红土的各种性质,纳达尔这几方面的优势增强,费德勒被削弱了。。发球没了。。反手变慢没法打出在硬地草地上的制胜分在红土上被纳达尔正手压的很凶,这两大技术环节都没了优势,所以就很难赢。

3、费德勒纳达尔的第37次对决是什么时间

年4月3日,ATP1000迈阿密大师赛决赛上演费德勒和纳达尔之间第37次对决。费德勒用6-3,6-4的比分直落两盘击退老对手,第一次在双方交战里取得4连胜。

北京时间2017年4月3日,2017年迈阿密大师赛展开决赛的争夺,费德勒在和纳达尔的巅峰对决中表现出色,两盘都在盘末完成关键性的破发,以6-3/6-4的比分击败了对手,取得了对阵西班牙球王的4连胜。第三次实现北美的背靠背阳光双冠,拿到赛季的第三个冠军、个人第91座冠军。

北京时间10月15日,2017年ATP1000上海大师赛决赛打响,第38次费纳决中,费德勒仅耗时72分钟,直落两盘轻松击败纳达尔,职业生涯第二次夺得上海赛冠军,这也是他职业生涯第27个大师赛冠军。

4月,在迈阿密大师赛的决赛中,费德勒和纳达尔再度对决。费德勒以直落二的两盘6-3, 6-4获胜,进一步取得了对战纳达尔的生涯四连胜。

尽管比赛的时间定在下午4:30,但球迷们早已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他们穿着精心挑选的球衣,佩戴着各种支持选手的标志,准备在球场外为选手们加油助威。纳达尔和费德勒的对决,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场网球盛宴,吸引着全球的网球爱好者们共同见证。比赛现场,纳达尔与费德勒的对决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岁纳达尔和37岁费德勒,依然征战在网球赛场之上。2019年他们再一次携手冲击法网四强。这是这对传奇对手之间,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里,互相牵制、互相成就的故事,从2004年首次交手以来,费纳在不同的赛事、不同的地点已经贡献了38次精彩的交手,而这个记录至今还未终结。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